当前位置:
首页
> 企业文化 > 专题报道

清泉要进桑桑镇——桑桑镇集中供水及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纪实
来源:三公司 作者:侯月珂 时间:2025-08-06

在日喀则昂仁县桑桑镇,海拔4700米的天际线下,一群建设者正一锤一镐铺就一条绵延40多公里的水脉。这条承载着全镇希望的水脉,是水电基础局目前西藏在建的“最高”工程——桑桑镇集中供水及水源地保护工程。未来,清澈甘甜的多雄藏布河水,将流进1镇9村4782位藏族同胞的灶台边,彻底告别“靠天吃水”的历史。

从无路可走到网络通达

“刚来时,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。”项目负责人陆卫东回忆起去年7月的场景,仍历历在目。签完合同的第二天,他就带着项目团队进驻桑桑镇,迎接他们的是无路荒原、无电区和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。

“挖机开不进来,就先修临时便道;晚上没电,就靠发电机照明。”关关难过关关过,陆卫东带领项目团队,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,逐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。

通过地形勘探,项目精心规划临时便道的路线,确保挖机等大型设备能够顺利进入施工现场。发电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荒原上昼夜不息,为夜晚的施工提供了必要的照明。而网络的搭建,更是让信息的传递变得畅通无阻。“这叫山不来就我,我就去就山。虽然现在还是没有电话信号,但是网络信号也够用了。”陆卫东爽朗地笑着。

如今,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。临时公路蜿蜒至每个作业点,挖机挥舞着巨大的手臂,进行着土方开挖作业;装载机来回穿梭,将土石运送到指定地点;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各种设备,进行管道铺设和基础施工。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,每一个步骤都严谨有序,为清泉早日流入桑桑镇而全力以赴。

 高原难不住拼劲儿

2024年7月中标后,项目迅速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、作风过硬的“高原铁军”。这支队伍里,有陆卫东这样参与过多个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的党员先锋,也有技术精湛的“老水电”杨泽举,也有充满闯劲的青年突击队员,称得上精锐尽出。但是4700米的海波,强烈的头痛、失眠、食欲缺乏成了标配。不少工人头痛欲裂、彻夜难眠。项目当机立断,连夜从县城调运制氧机,在营地搭起氧吧,还专门请医生驻场监测。渐渐地,大家摸索出慢动作工作法——搬东西慢一点,说话慢一点,连走路都刻意放慢脚步,硬是在这片缺氧的土地上稳住了阵脚。

从县水利局的每周巡查,到自治区水利厅的专项督查,各级部门的关注让工程安全、质量有了多重保障。安全这根弦,在高原上绷得格外紧。今年5月底,一场特别的大练兵在工地上演。项目部联合镇政府、派出所等,模拟“极端暴雨冲毁围堰”的险情,从监测预警到转移群众,再到抢险堵漏,真刀真枪练了一回。“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!高原施工,大家伙儿都要平平安安的。”安全负责人刘诚擦着汗说。

冻土冻不住干劲儿

四十多公里的管线,需要穿越冻土区、河谷与草原,每一米都潜藏着挑战。设计图纸上标注的埋深1.8米,在实际施工时却演变成了与冻土层的艰苦拉锯战。

“面对一米八厚的冻土,我们给管线裹上了三层‘棉衣’,还采用了球墨铸铁管和加厚钢管,就是为了确保它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下也能正常通水。这一点没问题。”谈及当时的技术难点,项目负责人陆卫东信心满满,娓娓道来。

确实,秉承着水电基础局“底层硬攻坚更硬、困难多办法更多、海拔高斗志更高”的西藏精神,这支队伍士气高昂,干劲十足。项目生产经理杨泽举笑着说:“桑桑条件确实艰苦,但是大家伙儿人心齐,效率高,工程进度一点没耽误。”眼下,工程进度已稳稳超过六成。草原之下延伸的管网,路边冒出的一个个闸阀井,都凝聚着项目团队的辛勤汗水与不懈付出。按照工程进度,十月底前就能全线完工,桑桑地区祖祖辈辈“靠天吃水”的日子即将成为历史。

“对喽,钢筋这么摆放,稳稳当当的!”藏族小伙旦增说道。开春后,工地新来了二十多位像旦增这样的当地牧民。“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,多好啊!”旦增在项目当小工,他人勤快,会汉语,很快就干得有模有样。工资贴补了家用,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:“放牧看天,现在我手上有了技术,以后也能有更多保障了。”

多雄藏布河水在阳光下闪着金光,仿佛也急着要顺着管道奔向村庄。等到清泉涌进桑桑镇灶头的那一天,水龙头一打开,那些缺氧时的深呼吸、严寒里冻得通红的手,都会化作藏族老乡们脸上最甜的笑容,在高原的风里,传得很远很远。

DJI_20250623133636_0090_D.jpg


【责编:李金珂】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